無塵車間工程是一項技術性強、綜合性高的系統工程,需結合工藝需求、投資預算及長期運維成本進行全流程管控,確保環境持續符合生產要求。
?
維護和管理無塵車間的潔凈等級需要從人員、設備、環境、物料等多方面進行系統化管控,以下是具體的維護管理要點及操作建議:
一、人員管理:嚴控污染源
1. 準入控制
著裝要求:
所有進入人員需穿戴 專用潔凈服、口罩、鞋套、手套(根據潔凈等級選擇不同級別,如 Class 100 需穿戴連帽連體服 + 頭套),且需通過 風淋室(風速≥25m/s)吹淋至少 30 秒,去除衣物表面灰塵。
禁止穿戴易脫落纖維的衣物(如棉質衣物),化妝品、首飾等可能產塵的物品需嚴格禁止。
培訓考核:
新員工需接受 潔凈室操作規范培訓(如動作幅度控制、物品傳遞規則等),考核合格后方可進入。
定期復訓(每年至少 1 次),強化潔凈意識,避免因操作不當引入污染。
2. 行為規范
減少不必要的走動和肢體動作,避免快速揮手、跺腳等產塵行為。
物品傳遞需通過 傳遞窗(帶紫外滅菌功能),禁止直接跨區域傳遞。
咳嗽、打噴嚏時需遠離工作區域,并及時更換口罩。
二、設備與設施維護:確保硬件性能
1. 空氣凈化系統
過濾裝置:
定期檢查 初效、中效、高效過濾器 的壓差(建議每周 1 次),當壓差超過初始值的 1.5 倍時,需更換初 / 中效過濾器;高效過濾器(HEPA/ULPA)壽命通常為 1-3 年,需根據實際壓差監測結果更換。
更換過濾器后需進行 氣密性測試(如掃描檢漏),確保無泄漏。
空調系統(HVAC):
控制溫濕度在標準范圍(通常溫度 20-24℃,濕度 45%-65%),每日記錄運行數據(如風速、換氣次數)。
定期清洗空調箱內部、冷凝水盤,防止微生物滋生。
2. 潔凈設備與工具
生產設備(如流水線、機器人)需使用 無顆粒釋放的材質(如不銹鋼、陽極氧化鋁),每周用 無塵布 + 專用清潔劑(如異丙醇)擦拭表面,清除灰塵和污漬。
工具(如鑷子、螺絲刀)需專用且定期清潔,禁止帶出潔凈區。
移動設備(如 AGV 小車)需安裝 除塵裝置,避免運動中產塵。
3. 地面與墻面
地面采用 環氧樹脂自流平或 PVC 潔凈地板,每日用 防靜電拖把 + 中性清潔劑 清潔,每周進行深度消毒(如紫外線照射或臭氧熏蒸)。
墻面和天花板定期擦拭(每月 1 次),檢查是否有裂縫、起皮等破損,及時修補以防止積塵。
三、環境監測:實時把控潔凈等級
1. 塵埃粒子檢測
使用 激光塵埃粒子計數器,按 ISO 14644-1 標準定期檢測(如 Class 1000 車間每周至少 1 次),檢測點覆蓋關鍵區域(如工作臺、設備上方)。
記錄粒子濃度(如 0.5μm、5μm 粒子數),若超過標準需立即排查污染源(如過濾器泄漏、人員操作不當)。
2. 微生物監測
對于生物潔凈室(如醫藥、食品行業),需用 培養皿沉降法 或 浮游菌采樣器 檢測微生物數量,每周放置培養皿(30-35℃培養 48 小時),菌落數需符合行業標準(如 ISO 14698)。
超標時需對區域進行消毒(如過氧化氫噴霧),并排查人員衛生、設備清潔死角等問題。
3. 其他參數監測
壓差:潔凈區與非潔凈區壓差需維持在 10-15Pa(ISO 標準),相鄰潔凈區壓差≥5Pa,每日檢查并記錄,確保氣流方向正確(從高等級向低等級區域流動)。
靜電控制:使用 靜電測試儀 檢測地面、設備表面靜電值(≤10^9Ω),人員需佩戴 防靜電手環,工作臺鋪設 防靜電臺墊,定期更換(每年 1 次)。
四、物料管理:切斷污染傳遞路徑
1. 物料準入
所有物料(如原材料、包裝材料)需在 緩沖區 進行清潔處理(如酒精擦拭外包裝),去除表面灰塵后通過傳遞窗進入潔凈區。
優先選擇 無塵包裝(如鋁箔袋、密封盒)的物料,避免使用紙質、木質等易產塵容器。
2. 存儲與使用
物料存放區需離地、離墻存放(≥30cm),分類標識清晰,避免交叉污染。
一次性使用的物品(如無塵紙、手套)需拆包后存放在潔凈容器中,開封后及時密封,避免長期暴露在空氣中。
五、應急預案與持續改進
1. 異常處理流程
制定《潔凈室污染應急預案》,當監測數據超標時,立即停止生產,鎖定污染區域,組織人員排查(如檢查過濾器、人員操作記錄、設備運行狀態),清除污染源后重新檢測,合格后方可恢復生產。
2. 定期審計與改進
每季度進行 內部審核(如潔凈室運行記錄、人員操作合規性),每年邀請 第三方機構 進行潔凈等級認證(如 ISO 14644-1 檢測)。
建立 PDCA 循環(計劃 - 執行 - 檢查 - 處理),通過數據分析(如粒子濃度趨勢、設備故障頻率)識別潛在問題,持續優化管理流程(如調整清潔頻率、升級設備材質)。
六、記錄與文檔管理
建立 全流程記錄體系,包括:
人員進出登記、培訓記錄;
設備維護保養記錄(如過濾器更換時間、空調運行參數);
環境監測數據(粒子數、溫濕度、壓差);
清潔消毒記錄(時間、區域、使用藥劑)。
所有記錄需存檔至少 3 年,便于追溯和合規性檢查。